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和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官制的演变

谓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”,本文我就以这角度来分析一下,看历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演变过程,那么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和特点是什么?

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和特点

【1】夏、商、周时代:“世卿世禄制”,俗称“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”。

在原始社会末期国家概念形成初期,以尧舜禹汤文武为代表的“天下为公”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,出现了“大人世及以为礼”的世袭制。

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,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。担任官员的大小贵族必须经国学教育,学习相关礼仪知识方可上任即“三代以上出于学”。

历史发展的角度看,它是历史的进步,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。

【2】秦国:按军功授爵(斩敌手一枚官升一级俗称首级)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,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。

【3】两汉: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,有察举制(高频考点)和征辟制(普及类)。

察举即选举,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,也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;察举制,初期以“乡举里选” 为依据,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,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,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、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,累世公卿(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由来)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。

【4】魏晋南北朝时期:实行九品中正制,注重门第出身。

保留了汉代乡闾评议的传统,同时改变了汉末名士请议左右乡议和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,把品评与选官的权力收归到中央。这对杜绝朋党,破除门阀起了一定的作用。

但到魏晋之交,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“著姓士族”所垄断(四大名族),背离了“不计门第”的原则。

【5】科举制:隋炀帝以后至清末新政

隋炀帝时,始建进士科,科举制形成

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:贞观年间,增加考试科目,以进士、明经两科为主

武则天时,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,首创武举和殿试(记住这个就行了)

开元年间,任用高官主持考试,提高科举考试地位,后成定制。

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和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官制的演变

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影响是什么

在总结并吸取我国古代科举选官制度的重要经验的基础上,才使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西方国家,得以克服其官吏任用制度方面的种种弊端,逐渐建立起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、较其过去先进得多的近现代文官制度。

文章《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和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官制的演变》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罗僧网对观点的赞同或支持。

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luoseng.com/a/5031/64357280.html

猜你喜欢